- N +

我可能是最后写《小丑2》的人?当超级英雄面对现实,它就崩溃了

我可能是最后写《小丑2》的人?当超级英雄面对现实,它就崩溃了原标题:我可能是最后写《小丑2》的人?当超级英雄面对现实,它就崩溃了

导读:

北京时间月日知名媒体人潘伟力透露了岁的前国足主帅里皮的现状据悉里皮近来身体情况不太好他已经不太记得人了看到自己很熟悉的人都不认识了自从里皮年前辞去国足帅位后他依然经常接受媒体的...

北京时间9月16日,知名媒体人潘伟力透露了76岁的前国足主帅里皮的现状。据悉,里皮近来身体情况不太好,他已经不太记得人了,看到自己很熟悉的人都不认识了。自从里皮5年前辞去国足帅位后,他依然经常接受媒体的采访,出席各种活动。

文|令狐伯光

这个《小丑2》2024年10月4日在美国上映,在2024年10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上映时间已经差不多已经1个多月了,票房和口碑都实现了双扑,其实没有什么热度了,我今天来一篇延迟的影评吧。

要知道,《小丑1》上映时间是2019年,同年也在《复联4》,因为这部电影公认“ 英雄电影”走下坡路,是那种跳崖式的下坡路,公认的一个说法也是那种“商业流水线”式 英雄电影完蛋了,于是像《小丑》那种作者型电影(也就是影迷常吹的有深度商业片)。

于是被观众给予厚望,这部《小丑2》自然也是如此,影迷和观众难免抱着一种“这才是电影,这才是神作”的那种心态,结果它拉了坨大的。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般意义的那种烂片,它烂得 的特殊。

导演觉得小丑只是一个皮套,观众应该收回对于皮套的关注,而去关注真正的人,也就是皮套下面悲惨的亚瑟;但是这明显太过傲慢了,其实亚瑟才是小丑的皮套,小丑众多皮套中间的一个,观众是为了看小丑而来,所以才会对 部中的亚瑟那么关注。

因为观众知道,在那个悲惨压抑的皮套下有一个将会掀桌的小丑;在第二部中脱离了小丑的亚瑟,那就真正变成了一皮套,换个名字,作为文艺片上映,或许会是一个真正的角色,但片名叫做小丑的话,没人会关注一个皮套。

这一点恰恰体现了导演对 英雄这种类型片的傲慢,试问观众掏钱进电影院是想看兢兢业业的克拉克肯特、花天酒地的布鲁斯韦恩,还是想看世界最佳拍档?说到蝙蝠侠有一句经典的发言:不是布鲁斯韦恩伪装成了蝙蝠侠,而是蝙蝠侠伪装成了布鲁斯韦恩。

在这种无论是角色自己,还是观众都更想看到 英雄这种符号的片子里强推皮套下的人,只能说是嫌票房多了,观众只在乎小丑是谁,没人在乎亚瑟是谁。

我一直说过,绝大多数网友包括所谓的影迷并不是真的看电影,懂电影,喜欢电影。特别是那种商业片都太肤浅,那种有深度的电影才是 的,但往往真正艺术性极高的文艺片,他们是看不下去的(当然也有延伸出一种看文艺片装的)。

我可能是最后写《小丑2》的人?当超级英雄面对现实,它就崩溃了

这就像那些有些深度,作者型的商业片口碑往往很高,票房也很好,它们绝不是烂片而且 经典一样。它确实打动了更多的观众,但电影本质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就像诺兰电影。

也像 部《小丑》,小丑从商业类型大片角度是一种 好的片子,作者性,艺术性,表达性都兼顾到了,这就是普通观众和影迷最喜欢那类电影,不肤浅,有深度,审美和艺术,就像节奏和角色处理都很好一样。

但观众本质看的还是“一种爽感”,这也是“ 英雄”诞生的根本,因为 英雄就是个美式资本主义符号化的英雄形象。道理很简单,以蝙蝠侠的身份它真要改变哥谭应该是学马斯克,而不是扮成义警去打击街头混混犯罪,钢铁侠一个道理。

那种超越人类力量的超人就更是如此了,小丑的定义 特殊,是无 主义的符号。

小丑代表着一种癫狂的“混乱”,表面上它是普通人,但他就是 厉害,洞悉人心可以制造混乱。《小丑1》是以接地气的方式,让你清楚看到一个普通人是如何一步一步癫狂,弑父(主持人),最终蜕变成混乱的本质的。

观众看爽了,也嗨了,同样癫狂了,简直是爽爆了。

《小丑2》结果跳出来说,我逗你呢, 部其实是 ,它就是个普通人。

我觉得这电影不是一般意义的烂片,因为我也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对这段叙事有了特殊的共鸣。首先这部电影与大家相反,它绝对不是烂片,但确实不爽而且反观众,这部电影戏剧化的放大了一个人的所有,心理,意识,行为,影响力等等等等,也就有了小丑这个故事。

首先小丑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人格建立于长期面对孤独和恐惧等等负面情绪之上。这种人格吸引了哈莉,但当他们获得了爱。便失去了这种人格,对于爱他哈莉来说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所以小丑开始认错,包括最后向哈莉求情,这段戏看着很拧巴,但是很真实,太真实了。)

随后他失去爱,自己的人格又产生了变化,不能再丝滑的面对他伴随长久的情绪和环境。电影后面,他呆呆的坐在疯人院里看电视,不像以前那样疯狂和挑事,最后在去见探视者(应该是哈莉,因为哈莉要生了)的路上被自己狂热的爱好者杀死(也就是放大了曾经负面状态下的人格对自己的影响)。

在这部电影中,我认为哈莉也只是小丑的配角。并且这部电影妆容也是一个潜台词。哈莉的妆容越来越浓,打扮的越来越浮夸,是因为她越来越被小丑影响。而小丑呢?他不需要外表去说明什么,他不打扮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小丑。当他打扮起的时候,却是借了这套外壳,去武装他内心已经被弱化的“小丑”。

《小丑1》里亚瑟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他杀的那些人确实欺负自己了,他们作恶多端理应遭到报应。 到了小丑2里,亚瑟却在反思自己到底做的是不是对的了,他如果按照常理的话会让那些迷信于自己的小丑信徒们将自己救走后,东山再起。

但是他没有,他反而去到了那个曾经让他成名楼梯处,并且看到了自己曾经相爱的伴侣。他本想着,恢复正常吧,恢复理智吧,让自己成为正常人后跟心爱的她一起逃走吧…… 而现实却又让他绝望了,女孩爱的是他的疯狂,爱的是他的歇斯底里,爱的是他即使处于逆境之下也能够肆意狂笑的他,而不是变成了正常的他。

结局时,被杀也已经是时间的事情,他得罪了看守,看守可能故意将亚瑟引诱到人少的地方后,再将小丑信徒引诱过来。 小丑信徒最后一次在确认着,亚瑟是否已经决定了成为正常人伏法,亦或是重新化身小丑带领信徒们建立新世界。

亚瑟的表现让信徒失望了,结局便因此而来。 就是,亚瑟本来就是个正常人,即使在曾经遭受过家暴的恶劣环境里成长,他也没有说是一下子就成为了无可救药的疯批。因此在《小丑1》他匹夫一怒,怒发冲冠,杀死了他们。

但回过头来,他重新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什么疯批,根本不是什么恶魔。他只是一个被童年阴影影响了一生的可怜虫罢了,至于哥谭那些小丑信徒,他们要的可能不过就是一个精神领袖。精神领袖可以死,但必须是死在了实现理想道路的征途上,而不是犹豫不决,甚至是选择了正常人裁决的死法里。

有几幕我印象很深刻,在监狱里狱警和亚瑟有说有笑,但是当亚瑟表现出他们是平等的,把手搭到对方肩膀上的时候,狱警马上感觉受到了巨大的冒犯,把亚瑟痛打了一顿。还有就是在法庭上,那个侏儒,亚瑟作为 不歧视他的人,当亚瑟被指控 的时候。

这个侏儒同样作为社会被压迫的群体不但不能体会亚瑟的难处,反倒觉得亚瑟是个怪物,甚至我认为他因为被哥谭这样糟糕腐朽的社会环境压迫久了,他都已经默许了别人因为自己弱小来嘲笑欺负他,以至于亚瑟在法庭上问他这个被杀的人是不是经常欺负侏儒的时候,侏儒还说那他也罪不至死。

导演用了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小丑,但是对于市场来说就是搞错了内涵。

蝙蝠侠为啥不杀小丑,因为小丑是对的。蝙蝠侠一直以来没法反驳小丑。所以一直不杀他,也是一直不放过自己。如果这两部电影就是两部犯罪片,他没有奥斯卡,没有成就,人们会看他就是因为他是小丑。

结果人们发现错了,看的是小丑的前传。剧中的庭审就像是精英对底层的拷打,而大量的歌舞,也是表明了底层用歌舞麻痹自己吗?这是在嘲讽歌舞?还是嘲讽底层呢?

现实生活里人们不会反抗,但是主角是小丑诶,这就像是孙悟空真的只会变成 的狗的剧情。观众看着就是恶心了,我在现实世界里就是亚瑟,我就是被精英审判的人,我没法变成小丑,我要的是一个可以变成小丑的梦,给我力量和爽感。

导演简直就是戳破人的梦想,然后说这不是现实主义的深度,这是导演的嘲讽。导演在嘲讽你,仿佛在说就你还想反抗,你就只配唱唱歌了。可以看出来导演也思考过,他知道他拍的不是小丑,所以才有了电影的最后。

那问题来了,观众要看的是小丑,就相当于一个西游记电影,结尾了孙悟空露个脸。

这和《749》区别在哪儿?导演完全不管观众,完全不了解角色的塑造,我看了很多人说这拍的是现实。你如果真想看现实的小丑而不是dc的小丑的话,你照镜子啊,你生活里还不比华金这个富翁小丑吗?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超越了现实,所以艺术可以贴近现实,不可以直接触碰现实,不然得话就触碰不了现实,导演拼命的想搞一个不一样的小丑最后自己都知道,他拍的是亚瑟了。导演拼命的想贴近现实,结果那只是他幻想的现实,所以导演才是真正的小丑。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