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剧饭圈追星,如用白菜价“捡漏”兰博基尼
原标题:在短剧饭圈追星,如用白菜价“捡漏”兰博基尼
导读:
全新现已推送系统版本更新为用户带来了更为便捷智能的交互体验此次更新的一大亮点是正式上线了跨端指令功能这一创新举措无疑将驾驶与手机操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骨朵影视作者李蛋授权转...
全新NIOPhone现已推送SkyUI2.3.1系统版本更新,为用户带来了更为便捷、智能的交互体验。此次更新的一大亮点是正式上线了NOMI跨端指令功能,这一创新举措无疑将驾驶与手机操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骨朵影视,作者:李蛋,授权 转载发布。
前阵子骨朵写《攻占封面》的时候,还在感慨短剧演员的星光逐渐得到了大众认可。比起长剧演员的活人营销,短剧演员才是真正的活人,离开荧幕,私下的生活状态几乎与普通人无异,让人倍感亲切。正不少网友都指望着成功,然后带动整个剧集市场打破所谓“唯流量论”。
可是等到短剧真正成了横扫互联网的,短剧演员的饭圈却一步步崛起了。曾经那些“平民偶像”,如今也拥有了稳定的受众群体:
有人愿意为短剧演员花钱打榜,有人天天蹲守直播听短剧演员汇报行程,还有从头到脚包装短剧演员,给他们设计人设、制定发展路线……当骨朵刷到粉丝集资为某短剧男主包下地铁广告时,终于意识到:短剧饭圈的“工业化”程度,早已不输长剧。
从直播间刷礼物到片场送奶茶,这群粉丝用真金白银和熬夜秃头,硬生生将短剧演员捧成了下一站顶流。短剧市场的走俏,正在催生出一种新的饭圈生态。
爱情买卖
与依赖资本包装、人设营销的路径不同,短剧演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去滤镜化”的真实性。而真实性要如何准确传递给粉丝呢? 是:不如抽空在抖音直个小播。
在短剧演员的直播间,没有 和脚本,也没有虚 剧宣,只有素颜出镜、吐槽剧组伙食、分享生活窘态,甚至自嘲剧组穷得连假发片都不给买。
柯淳的粉丝小A告诉骨朵:“柯淳的直播就是以‘疯癫’出名,经常‘口无遮拦’、‘胡言乱语’。他还教过粉丝怎么拍吻戏, 有趣。所以在《好一个乖乖女》还没爆的时候,就有很多网友喜欢看他直播,并且给他打赏。”
2024年11月的某次直播,柯淳与一位三百多万粉丝的女网红打PK,一场PK的打赏收入就达到了5万,足以比肩一集短剧的片酬。还有一次,某粉丝在柯淳直播间一口气送了30个嘉年华,折算成人民币大约9万元。很多时候,小A不得不关闭直播间的送礼物 ,不然整场直播,柯淳的脸都会被礼物 不停地挡住。
“这些富婆粉是不是可以算作大粉?”小A说。长剧演员的大粉通常根据微博账号的粉丝量来衡量,譬如肖战、王一博、易烊千玺等明星的大粉,她们的微博也能有近百万粉丝,号召力可能比一些中腰部演员都强。而短剧演员不怎么在微博活跃,粉丝自然也不在微博玩耍,大家更经常在直播间交流。
“富婆粉进直播间,我们也会跟她们打招呼。因为钱花得多,大家都眼熟了,尤其有些富婆在直播间发福袋,我们也能抢,等于是在替演员招揽人气,或者说固粉吧,充当了一部分大粉职能。”
粉丝小B是另一位短剧演员的粉丝,她曾在直播间连刷5个单价300元的“梦幻城堡”,那位短剧演员会立刻念出她的ID并问,“宝宝要不要点歌?”小B说:“明星演唱会坐半山腰都要1880元,但1880能在直播间让我喜欢的短剧演员喊我无数次宝宝。”
她在对比追星成本时还算了一笔账。仙侠剧男主超话晒单几万元才能当大粉,而她在短剧演员的直播间打赏2000元,对方就有可能记住她。短剧演员的即时反馈就像自动贩卖机投币出饮料,追星长剧演员更像是旷日持久却没有结果的单恋。
他逃我追
除了在直播间一掷千金,短剧演员的大粉往往还喜欢线下追星,不少早已驻扎在横店,摸清了短剧剧组的通告规律。
粉丝小D就向骨朵晒出了自己一个月内追了5个短剧演员的经验:“长剧组的通告保密严格,但是有些短剧的剧组直接会在抖音发组讯,跟组信息一抓一大把。还有粉丝私信问自己追的短剧演员出妆时间、酒店定位等隐私信息,一般小演员都会给。”
更有甚者,某位短剧演员曾经在直播间公开次日拍摄地点,并调侃:“反正剧组穷,雇不起保安,你们来了还能帮忙充场子。”
长期在横店代拍的小E也说:“虽然短剧演员的行程报价比长剧演员低80%,但是成交量能高出好几倍,粉丝都觉得几块钱就能蹲到 路透十分划算。显然对于粉丝来说,追短剧演员的线下,性价比更高。”
小D还形容,追短剧演员的线下就像是去菜市场买到了爱马仕。“短剧演员对粉丝的态度好,这也是很多人选择去追他们的原因。就像我之前在机场接马小宇、王凯沐,他们都会跟粉丝认真打招呼,人少的时候还会给我们买吃的喝的。短剧演员线下见面会的含金量也吊打其他明星,合影、握手、签名海报三件套都有。”
事实上,部分头部短剧演员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图站。比如,@蓝调时刻丨赵柯淳、@Moonlight_张集骏、@MOON_侯呈玥等,这些账号的运营模式和思路与长剧饭圈别无二致。或者可以合理推测,她们都是从长剧饭圈“爬”到短剧饭圈的站姐,由此亦可见,短剧演员已经被不少曾经长剧饭圈的大粉买股。
而个人图站之外,短剧演员的线下应援也在逐渐变多。曾辉粉丝为庆祝其生日,在北京、苏州、广州等城市商圈包下LED屏轮播生日祝福、与COCO奶茶合作投放生日应援礼包。
“还有一个值得对比的事情是,内娱很多顶流粉丝做线下应援还在粉丝集资,1万个粉丝每人出50元,然后干票大的。但在短剧饭圈,因为富婆大粉太多,很多粉丝一个人就能把自己想做的应援都做了,粉丝购买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这种亲密无间也衍生出畸形生态,前几天,有位短剧演员拒绝向自己的粉丝透露通告时间,结果被粉丝指责“红了就摆架子”。虽然短剧饭圈的起步晚了十多年,但是发展速度却比长剧饭圈快了十多倍。
内娱用十年走过的弯路,短剧市场或许一年就能走完了。而这究竟是短剧演员的福还是祸呢?
数据战场
如果说真金白银是短剧饭圈的“面子”,那么数据战场则是决定演员能否从网红跃升为明星的“里子”。以柯淳的粉丝为例,她们已经在微博自发成立了 会、数据站和反黑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链。
小A介绍:“数据站的日常任务包括在微博超话发帖、点赞、评论,以及通过“水帖”人为提升超话等级。”一位MCN机构从业者小F也向骨朵透露:“超话等级高,演员的商业价值评估报告里就能多一项‘粉丝活跃度’加分。”
虽然这种操作与长剧演员的粉圈如出一辙,但是短剧演员的粉丝“性价比”更高。一方面,由于演员本身粉丝基数小,人均刷帖量需达到长剧粉倍数以上,才能让超话排名挤进前100。短剧没有所谓长尾效应,粉丝愿意为短剧演员做数据,完全能够证明其 的粉丝黏性。
因此作为短剧演员的大粉,催数据也就成了必要技能之一。点开不少短剧演员的微博超话,都能看见粉丝的数据帖,甚至不只是微博数据,分账短剧的数据维护更是将粉丝的纪律性推向极致。
小F告诉骨朵,因为 的分账规则与完播率直接挂钩,有些大粉还会自发录制“刷剧教程”,指导新粉如何挂机播放、切换设备增加点击量。“我也跟着群里的粉丝学到过真东西,比如‘三不原则’:不快进、不倍速、不跳片头片尾刷完剧集才能算作有效播放;还比如‘双清’,刷剧时要在电脑端 浏览器缓存,在APP端 历史记录。”
眼下,还有不少媒体机构进行短剧演员的数据排名,从关联热剧数量、抖音粉丝数等维度,测算出短剧演员的火热指数,然后依照火热指数列出当月乃至当天的人气演员。这些直观数据更是体现出了大粉催数据的重要性。
小F也表示,过去制片人在挑短剧演员的时候,只看演员跟角色的适配度,或者由熟人介绍即可。 制片人都在要求选角得从数据出发。这一变化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更是不得不适应的。“只能说,数据泡沫看似繁荣却也暗藏危机,当大家发现短剧的流量密码也有粉丝充当数据苦力的成分,行业的火还能继续烧多久?”
短剧与长剧的缠斗,实则是流量经济下的一体两面。一边是长剧市场高呼去流量化,一边是短剧市场将流量游戏玩到极致。粉丝们用“小额氪金”和“人造数据”亲手缔造了新偶像,也亲手将短剧演员推向了长剧演员曾深陷的泥潭。
尤其当她们自豪于“人均2000元就能当大粉”时,或许还未曾意识到,自己正在用“小额 ”的方式,加速整个行业的 态内卷。粉丝刷数据、控评、集资的背后,短剧演员们的真实也便成了MCN机构精心设计的商品。
所谓的短剧造星神话,不过是旧游戏换了一张更小的赌桌。一旦短剧饭圈生态无限逼近长剧,网友是否还能守住“找乐子”的初心?又或者,短剧饭圈终将证明:在流量至上的规则下,从来就没有小而美的乌托邦,只有一轮又一轮的“屠龙少年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