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被日本甩开(二):6岁真的就能选出足球天才吗?
原标题:中国如何被日本甩开(二):6岁真的就能选出足球天才吗?
导读:
腾讯混元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图生模型名为上一篇文章我们从岁中日两国儿童的体能开发说起就能够明显地看出日本人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他们为日后的体育发展打下的坚...
腾讯混元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图生模型,名为
上一篇文章,我们从3-5岁中日两国儿童的体能开发说起,就能够明显地看出,日本人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他们为日后的体育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传送:中国足球如何被日本甩开(一):从3-5岁的两国孩子的对比说起)
日本在本次奥运会上,三大球全部进入奥运会,并且拿到金牌榜第三,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建立在日本全国上下对体育的一种认知和态度上。
3-5岁的体能开发后,我们来谈谈所谓的“选材”。
在日本,很多幼儿机构也开设了足球课,一些足球青训机构也会在6岁之前就开始招生,教授小朋友们足球技巧,但这些都是以兴趣爱好的培养物为主。
这一点,中国也差不多,5岁左右就开始招收小朋友来踢足球,应该说,从足球启蒙的年龄段来讲,中国并没有落后日本。
但在足球的这条路上,我们是如何与日本越走越远的呢?我们从6岁,一个普遍认为是入学年龄的阶段说起。
今年是2024年,U6年龄段大约是出生于2018年的小朋友。在中国的青训俱乐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开始组队。
在组队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中国的特色。
教练挑选人才,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首先是对足球的理解,有些小朋友天生对足球的理解会好一些,掌控球的欲望会强一些。事实上,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足球的理解还是“踢”,也就是把球“踢走”、“踢远”,而有一些孩子,确实相反,他们更喜欢追着球跑,并且不愿意球被别人抢走。可以说,这些孩子确实有天生的对足球的掌控欲。
教练会挑选一些脚下触球感觉好一些的孩子,确实有一些孩子不用怎么教,他触球的部位、感觉和身体姿态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人球结合的感觉天生比别人更好一些。还有一些孩子,小时候有踢过足球,哪怕没有经历过专业足球训练,但在3-4岁的时候就自己踢来踢去,也会在这方面展示一些特点。
第三,心智。有些孩子天生比别的孩子成熟得早,他们很小年龄说话做事就像是个大人,他们会很勇敢,很有 ,很善于交流和表达,在球场上专注力很强。这一类孩子很多是跟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关系。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身体素质。有的孩子天生身体强壮,爆发力好,速度快,灵活性好,协调性好。尽管这类孩子更多的是依靠父母基因的遗传,但不可否认,这一类孩子在低年龄段的体育竞技中占有特别大的优势,他们甚至不需要太好的技术,太好的意识,就靠速度和身体就能比其他孩子强一大块。
拥有这四种优势的孩子,往往会被中国教练调走,单独放在一个“池子”里培养,给他们贴上标签“精英”。而另外的孩子,就被放在另一个“池子”里,标签就是“兴趣”。
说是兴趣,其实就是被淘汰了。
多数俱乐部会给“精英”组配备 的教练,匹配 度、快节奏的训练,同时还有能够匹配的 。而“兴趣”组,则训练水平、教练质量、 安排、出勤频次,都相对 薄弱和松散,有的一周只有一次训练,有的训练马马虎虎,有的一年也没有一次对外 。
所以说,“兴趣”组,其实就是被淘汰了,被放弃了。
但是,反过来说,教练怎么知道,“兴趣”组里的孩子,一定就没有未来呢?
以上面的四个选材标准来看。对足球的理解部分,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快速地提升。尤其是在10岁以后,孩子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文化教育,以及家庭和社会足球氛围的熏陶,他们就会懂得,足球不光是“踢”,更重要的是“控”。
球感。不可否认有一些孩子有天生的球感,但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触球次数的增加会让脚下球感变得不一样。有一些练得早的孩子在初期会有优势,但练得晚的孩子随着他们开始接受足球训练,也会慢慢地迎头赶上。
第三,心智。有的孩子天生心智成熟的快,自然有的孩子天生心智成熟的慢。但无论是快,是慢,在10岁或12岁以上,都会渐渐地发展到同一个区间里。尤其是在青春期以后,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稳定,心智 会变得微乎其微。甚至晚熟的球员比早熟的球员会更纯粹的喜欢足球,热爱足球,专注 。
第四,身体。这其实是一个更加无法预知的问题。青少年在经历了1-3岁的发育高峰后,青春期将迎来第二个发育高峰,一般认为是12-16岁,也有的是10岁到15岁,从10岁到18岁,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的变化都是惊人的。往往一些小时候身材高大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也就1米70,而一些小时候瘦小的孩子,反而能长到1米80以上。更何况,足球不同于篮球和排球,足球本身对身体素质的绝对要求就没有那么高,足球更需要的是一个综合性的身体素质,而这些素质除了天生之外,后天的训练培养更加重要。
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公认的判断一个踢足球的孩子是否会有所成就的标准是12岁-15岁之间,有的甚至可能会延长到18岁。但既然都知道只有到12岁才能看出一个孩子是不是在足球方面有潜力,为何6岁的时候,就给他们下了决定呢?
分层级训练当然是没问题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或欧洲,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每个孩子的个体发展都是不同的。都需要有适合他们个体发展阶段的训练和 方案。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长。
在6岁的时候,把以上四个阶段突出的孩子拿出来放在一个池子里,本无可厚非,他们既然在综合能力上更胜一筹,那么确实需要有匹配的教练、队友、训练和 。
但问题在于,其他的孩子呢?他们为什么被放弃?只因为他们6岁的时候,不高不壮不快?只因为他们6岁的时候还天真烂漫?甚至是只因为他们6岁的时候还没接触足球?
他们当中,真的就没有天才吗?而那些被提前选出来的孩子,真的就是天才吗?
这一点,欧美世界的做法就跟我们有明显的不同。欧洲的做法是,让所有喜欢踢球的孩子都有球踢,这就是所谓的足球人口。然后在普及足球人口的情况下,热爱足球的孩子就会去努力训练,就会慢慢地脱颖而出。而这些努力的孩子里面,就会有极具天分的孩子,出现那些所谓的天才,进入职业赛场或者成为球星。
也就是说,天才,其实是收割的时候,整个田地里长得 的那一株麦穗,而不是你种下后就不断给他浇水、施肥甚至每天都去拔一拔的那一株麦子。
很容易理解的一个概念是,天才之所以被称为是天才,因为那是上天赐给他的,我们的教练又不是上天,怎么知道谁是天才?他们只不过是凭借着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和经验去选拔。
中国U15少年队的日本籍教练浮岛敏在接手中国国青队以后就发现,中国青训教练在挑选球员时 看重身体条件,身体强壮的早熟型球员很多,严重挤占了后天发展型球员的生存空间。
而事实证明,晚发育的孩子往往成就会更高。因为他们身体条件没那么出色的时候,会苦练技术和意识,待身体成熟了,就会一下飞跃上来。
赢了中国足球7个球的日本,是如何 这个问题的呢?他们的方法还是分层,但他们的分层照顾了几乎所有水平的孩子。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去实地考察了日本的足球发展,他回来告诉我,日本的俱乐部在每个年龄段都设立了四个层级的培养体系,我们可以理解为: 队、预备队、提高队、基础队。
这四个层级构成了一个俱乐部的人才储备金字塔。
现阶段综合能力 的孩子进入 队,不那么好地进入预备队,还有待加强地进入提高队,基础还很薄弱的进入基础队。
最可怕的是,这四个层级的球队都有匹配各自强度的 。因为每个青训俱乐部都有四层级的建设,所以即便是基础队,也可以跟其他俱乐部的基础队踢 ,而且是正式的,计算进球和积分的 ,并非是兴趣型的热身友谊 。
教练员会根据球员在 中的表现,在训练中的状态,以及每个孩子不同的成长进度,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技术特点,去调整他们的层级。每一到两个月,都会有两三名下一个层级的球员晋升到上一个层级,同时上一个层级也会有两三名小球员因为跟不上进度而下降到下一个层级。
这样就相当于给所有孩子打通了晋升的渠道,可能这个孩子6岁的时候很出色,但是因为训练不努力,一段时间后就要从 队降入预备队,而预备队的孩子6岁的时候可能不那么好,到8岁的时候突然开窍,那么就会晋升到 队。而进入到 队后,这个孩子也必须刻苦训练继续保持进步的状态,否则也有可能再次被下放到预备队。
也就是说,日本的俱乐部确实给所有的孩子一个晋升的渠道,一个成长的时间,但同时也鞭策孩子面对竞争,面对压力。他们会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你努力就会有收获,你懈怠就会被淘汰。而即便你努力了,暂时还没有收获,那也没关系,整个体系的存在可以保证有天分的、努力的孩子都还有很多出人头地的机会。
确实也存在有些孩子无论怎么努力也追不上别人的问题。这样的孩子确实没有什么天赋,但他们仍然对足球充满热爱。即便是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体系下,也能找到自己的球队,也能有适合自己的 。
一些身体素质突出的孩子,会被教练更多地安排在上一个年龄段去训练,目的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现阶段身体素质好,但不能完全依赖身体,必须要苦练技术意识。
这种体系基本上可以贯穿孩子们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始终。一直到年龄增长后,青少年训练阶段接近完结,随着踢球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减少而缓慢地终结。哪怕进入到成年阶段,只要你喜欢足球,仍然可以找到匹配自己的球队和 。日本除了J1和J2两个职业联赛之外,还有至少8级的成人业余 ,这些 遍布全日本,从东京都到某个县市。大量的社区俱乐部都可以维系日本的业余足球体系。
日本青训的层级体系并不是为了所谓的“拔尖”,而是为发育程度不同的所有青少年设定适合自己当前发育的 。每个人都不会失去机会,努力的人最终会破土而出,努力而又有天分的人更不会被埋没。
田中宏茂教练告诉我,在日本,教练对于层级越低的俱乐部的要求越严格,工作越上心。比如, 队可能就是按部就班地参加各项日本足协举办的 。而预备队和提高队为了让孩子更快速的成长,教练会给他们找更多的 来踢,有时候低层级的球队的 数量可能是高层及球队数量的两倍。而且低层级球队的教练员也不认为自己执教的孩子们现阶段没有那么出色就会垂头丧气、破罐破摔,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们提高,在“心智体”各个方面让孩子取长补短。教练和家长也会鼓励孩子们挑战比自己层级高的球队,当低层级的孩子遇到高层级的孩子时,往往异常兴奋,他们会拼尽全力赢得 ,为自己打开晋升的通道。
这些年来,北京的一些俱乐部也在尝试搞分层级的模式,但受限于整个大环境,球队层级建设举步维艰,出现了不少的困难。我儿子所在的常赢FC就在田中教练的设计下建立了代表队、提高队和基础队的模式,创始人姚尧教练一直希望俱乐部自己培养孩子从基础队慢慢提高到代表队,这样孩子们未来长大后在俱乐部踢球会有归属感。
这样的设定显然是姚教练和田中教练从青少年足球发展的角度出发的良苦用心。但在中国的环境里,三个层级的梯队却面临着水平 越拉越大的问题。因为代表队有很多 资源,他们可以跟其他俱乐部切磋。多数俱乐部都不愿意带基础队出来打 ,家长的支持度、孩子的参与度以及俱乐部和教练的意愿也不强烈。至于提高队,由于很多俱乐部并没有设定这个层级的球队,他们的 也面临困境。要么跟其他俱乐部的代表队踢,输了个稀里哗啦,要么跟其他俱乐部的基础队踢,赢了七个八个。但这样的 根本无法给提高队的孩子们更好地锻炼体验。因为基础队的 少、参与度低,基础队孩子成长缓慢,提高队就面临供血不足的问题,提高队中可能有孩子偶尔冒头,马上又被代表队薅走,最后提高队就七零八落无以为继。孩子、家长、教练的心气都很受打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的增加,这种分层级的模式在10岁左右就基本中断了。而一旦中间层级断档,处在俱乐部金字塔顶端的代表队,也面临严重的缺血问题。
去年,姚教练还曾经兴奋地跟我说,俱乐部的高年龄段代表队出勤人数不少,俱乐部打算让孩子们坚持踢到初中,哪怕因为学业压力,相应地减少一两次训练频率,也让孩子们继续踢下去,避免孩子和家长前期的投入落空。但今年,姚教练告诉我,因为孩子年龄的增长,面临中考后转学和读书的问题,加上球队还有孩子想要去别的俱乐部,另外女孩子12岁以后无法跟男孩一起训练,还有一个女生被选进了职业队,诸多因素加在一起,现在这个队人员数量的压力很大。而再往后的几个年龄段,目前看代表队的人员是相对合理的,但如果提高队无法供血,等两三年后,低年龄段代表队也会出现同样的困境。
目前也有一些大俱乐部在试图搞分层级的青训,尽可能地延长孩子的足球生涯,希望能有不错的孩子从后面迎头赶上,减少人才的埋没。他们虽然有多校区的资源优势,但他们遇到的问题跟中小俱乐部也差不多。不同层级的孩子因为整个足球环境的影响,相互之间的 越拉越大,底层供血不足,高层就严重缺血。能坚持到12岁还踢球的还是那些6岁就挑出来的孩子,而且还只是那些孩子中的一部分。
至于一个孩子真正能看出是否适合足球运动的12岁以后的年龄段,更无法可想,无人可用。
如果各家俱乐部都能如同日本那样,坚持设立三级或四级的层级制度,现实情况可能会稍好一些。至少中间一两个层级能够找到更合适地匹配的 对手。可是,如果没有日本那种各个层级稳定的 体系,各家俱乐部做提高队、预备队的尝试最后也只能是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姚教练,您是专业的,您说咱们从什么时候能够追上日本?”上周日,提高队的训练结束后,一位家长特别诚恳地问姚尧教练。姚教练很坦诚地说:“如果大环境如此,目前来看是无法超越的。我们只能期待他们这一代。”姚教练摸着一个2018年出生的孩子的头说。
在我看来,比12岁退役更可怕的,其实是“8岁断层,6岁拔尖”。在12岁以前的青少年足球中,身体素质决定一个球员质量好坏的比重 高,其次是心智发展,然后才是技术动作和对足球的理解。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个比重会慢慢地向后倾斜,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而在这个均衡的状态中,意识和技术又会稍稍地占据相对高的比重。
而我们0比7输给日本的那些球员,哪个不是6岁就被教练当成“天才”抽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