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生不息 普通人话变迁 _ 最记得的还是国庆大片
原标题:申生不息 普通人话变迁 _ 最记得的还是国庆大片
导读:
最近这个叫做姜萍的小姑娘火了不仅仅因为她进入了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入围名单而且因为她是岁分全球第名且是前三十名里唯一的女生更炸的一点是参加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四眼老王的排片墙...
最近这个叫做姜萍的小姑娘火了。 不仅仅因为她进入了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入围名单,因为她是17岁、93分、全球第12名。且是前三十名里唯一的女生。 更炸的一点是,....
\n\n
\n\t 参加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n
\n\n
\n\t “四眼老王”的排片墙 受访者供图\n
\n\t 只要电影节召唤,我就会一如既往‘传帮带’,为上海这张文化名片添彩增光--王佳彦\n
\n\t “四眼老王”,生于1949年9月,共和国同龄人。\n
\n 自1991年参与上海影城成立的筹备工作起,他先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市场部、新闻部、大型活动部、影展部担任副职,从第五届开始参与排片至今。从“小王”到“老王”,他亲历、见证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影的发展、壮大、辉煌。\n
\n\t “孩提时代,印象最深的就是参加国庆 队伍。因为我是中队长,所以有幸参与,天蒙蒙亮到福州路 ,就等那一刻了。”9月刚刚过完75周岁生日的王佳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对国庆的印象是“举着鲜花喊着口号”,更是十年又十年的国庆大片。\n
\n\t 从小看电影,和电影为伴\n
\n\t “1959年十周年的献礼片让我记忆犹新,《林则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至今难忘。1979年的《小花》,1989年的《开国大典》《百色 》《巍巍昆仑》,1999年的《横空出世》《国歌》《我的1919》,2009年的《建国大业》《天安门》,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每个国庆,电影都是我的最爱。”聊起电影,他如数家珍,因为他还有一个影迷更熟悉的名字——“四眼老王”。\n
\n\t “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我从小就和电影为伴。1956年看的新中国 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9年 部宽银幕电影《老兵新传》,1962年 部立体故事片《魔术师奇遇》,而后电影技术突飞猛进,让观影成为我们美好的享受。”王佳彦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科教片导演王光彦。1953年,王光彦举家从北京迁来上海,参与成立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并导演了20多部科教片。\n
\n\t “小王”爱电影,投稿到晚报\n
\n\t “爸爸导演的两部农业片《根治水稻害虫——三化螟》和《培育壮秧》,分别荣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科教片二等奖和一等奖。1956年,这两部片子又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科教片电影节再获殊荣。”受父亲影响,热爱电影的王佳彦,1979年从黑龙江农场回到上海后进入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工作。\n
\n\t 那时候,他还是“小王”,三十而立,风华正茂,爱写文章,经常给《电影故事》《上影画报》投稿,“写写影评或是演员介绍,在杂志上发过不少,不过我的 篇‘见报’文章正是发在当时刚刚复刊不久的新民晚报上,老骄傲了。”\n
\n\t “老王”干放映,一干几十年\n
\n\t “小王”渐渐成了“老王”,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安福路永乐宫(电影厅)担任经理。“1991年对我来说是个大年份,那年上海影城建成了,开业了。到今天,上海有了那么多设施先进的、环境豪华的放映厅,影城一厅依旧是我心里的 名。”这份“ ”,是因为上海影城开业后,王佳彦先后担任业务经理、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也是因为作为 一个从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筹备至今,三十多年深度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筹办工作的人,他与这座影迷心中的电影宫殿,一起见证了电影节和上海电影的发展、蓬勃。\n
\n\t “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时候,我是市场部副主任。要申请A类国际电影节,市场必须要有的,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在影城,利用四楼五楼会议室搭建。”王佳彦笑了,“隔板拦起来,就是展台了。不过当时国内的所有制片厂都参 ,国外好像一两家。”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过三十多年,市场变大了,活动升级了,展映更是成了每个夏天影迷的期待。“排片工作经历了一些变化,但我还是延续了胶片时代的排片习惯,尽可能地不重复场次、不重复时间、不重复地点,希望能给更多的观众,尤其是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能看到更多好的电影,这也是电影节举办的初衷。”\n
\n\t “四眼老王”今年75周岁了,他说岁月不饶人,新老交替是客观规律,排片工作也有了能担当的年轻人,但他还是表示:“只要电影节召唤,我就会一如既往‘传帮带’,为上海这张文化名片添彩增光。”\n
\n\t 本报记者 孙佳音\n